211.心所安處,便是良知

2023-06-24 22:18:4118:53 1.4萬
所屬專輯:張慶祥講傳習錄
聲音簡介


學生問及如何區分所持的好惡是否為良知?先生說,問心無愧、心安理得處是良知,但需要時時省察,內心氣機一動,便去觀察內心是否有一絲的攀附和助長,這需要不斷去練習,如擦鏡子一般擦掉內心的污垢。對于天理,陽明先生只教學生去好好體察,不需執意于含義;因其所含甚廣,不單有本自具足的仁義禮智信,還含了我們的性命修持、造化次序等,并非一時能說明白。但有學生問及,先生舉例說明,不斷放低自己,就是無我狀態,無我便不為氣所亂,便是天理。

1、把【欲】作【理】有何表現?

2、如何確保我們照見的是【良知】?


《傳習錄拾遺》

(七)

問:“據人心所知,多有誤欲作理,認賊作子處。何處乃見良知?”先生曰:“爾以為何如?”曰:“心所安處,才是良知?!痹唬骸肮淌?,但要省察,恐有非所安而安者?!?/b>

(八)

先生自南都以來,凡示學者,皆令存天理、去人欲,以為本。有問所謂,則令自求之,未嘗指天理為何如也。黃岡郭善甫挈其徒良吉,走越受學,途中相與辨論未合。既至,質之先生。先生方寓樓饘,不答所問,第目攝良吉者再,指所饘盂,語曰:“此盂中下乃能盛此饘,此案下乃能載此盂,此樓下乃能載此案,地又下乃能載此樓。惟下乃大也?!?/b>


各位好,歡迎繼續來欣賞《傳習錄拾遺》,我們接著往下看。

“問:‘據人心所知,多有誤欲作理,認賊作子處。何處乃見良知?’”我們看這一段,這個學生問陽明先生說,如果我們根據我們內心所感受到的,那所感受到的有很多感覺,有很多情緒等等來作為我們處事的依據,“多有誤欲作理,認賊作子處”。那恐怕有很多的時候會把我們的私欲,你內心有一個好惡嘛,我喜歡什么,然后我就說我不能欺騙我的內心,所以我就要這么做。問題是你這么做,這個欲跟理是有差距的,自私的叫做欲嘛。如果是能夠公天下的,公平的,對大家都有好處。我喜歡這個,但是這是別人的東西,我不能喜歡就拿走啊,如果別人的東西,我不跟人家講,喜歡就拿走,這叫欲啊。但是呢,現在的像心理學常常說,我們不能欺騙我們自己的內心,問題是你喜歡吶,好,你就把它拿走了,然后就把它給合理化了。為什么?因為我不能欺騙我的內心。這個就是把欲當作理,認賊作子啊,恐怕一定會有很多這種的錯誤會發生,把私欲給合理化了。那么認賊做子,本來是個盜賊,我們卻把它當作兒子一般疼愛,就是說本來這個東西是錯的,是有危害的,我們卻把它認為是理所當然,是應該的。

在《楞嚴經》里面有一段是說,“以好美色等為真心之好,等于以賊為子?!?/b>譬如說我們好美色,好美色我想是食色性也,每個人都會有的,但是能夠說你看到喜歡的美色都把它據為己有嗎?那這個就等于是私欲了。就譬如說,錢人人都愛的,但是呢,不義之財君子不取啊,一毛錢也不拿,對不對?天下的美色何其多,你不可能美色賞心悅目都據為己有嘛,這個就是所謂的私欲,等于是認賊作子。

我曾經看過有位心靈的導師,上課他說他終于找到真愛,這個心靈導師他是有妻子的,也有一個家庭,結果參加了一次心靈課程,他就碰到了一個對象,兩個表白之后深愛對方,回去就把原配給休了,然后就跟剛認識的學員結婚了。然后他就說我現在終于找到真愛,我現在終于可以做自己。各位,這到底是理還是欲???在古人來說,這是很明白的。這為什么很明白呢?美色不只是他目前碰到的這個,以后還會再碰到,是不是再第三次的時候他又碰到他那時候才發現說這才是真愛,前面的都不算,還有第四個第五個,那就有愧良知了,為什么有愧良知?因為原配她也沒有對不起你啊,她沒有對不起你,你就把她休掉,你有沒有站在她的立場來看一下這個事情啊?;蛘邠Q個立場,你的原配碰到了另外一個男人,她忽然發現她碰到了真愛,就把你這個先生給休了,她去找尋她的真愛去了,你能不能接受?

這個就是沒有換位思考,儒家說絜矩之道,說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所以如果根據每一個人內心所感覺到的他的喜好、他的厭惡作為他處事的依據,那么學生就問吶,那“多有誤欲作理”,誤把人欲當作是天理,認賊作子的地方會發生?!昂翁幠艘娏贾?,那到底要怎么樣才能夠確保說我所照見的是我的良知?我依據我的良知來做事,肯定就不會錯嘛,說我們致良知嘛,去人欲存天理嘛,那我怎么樣確保說我現在照見的是良知而不是人心呢?

“先生曰:‘爾以為何如?’”先生就說了,那你認為怎么樣才能夠保障你所照見的是良知?“曰:‘心所安處,才是良知?!?/b>這個學生就回答說“心所安處“,就是說我做這個事情很心安,我很俯仰無愧,我沒有對不起人,我完全是退讓,我完全是成就他人,那我覺得這個就是我的良知,我應該是問心無愧才對。“曰:‘固是?!?/b>先生就說了,固然是對的,“心所安處“,我們做一個事情俯仰無愧,這是本于良知,這固然是對的,“但要省察,恐有非所安而安者?!?/b>可是這個還要去好好地仔細去省察研究,好好地觀照,為什么呢?因為,人吶不只會欺騙別人,而且很善于欺騙自己,欺騙自己就是用一個可以讓自己安心的理由,就把人欲給包裝了,然后去行他的一己之私,這是大有可能的。

另外還有一種,他不是刻意地隱瞞或者是偽裝,但是他這個事理不明。比如我們舉個簡單的例子,比如說現在的很多小孩非常得嬌縱,無法無天,出去外面沒有辦法跟人應對進退,沒有辦法跟社會相處,他覺得處處都是困難,為什么?因為外面的社會的人不會這么寵他,是就是,錯就錯,人家不會這么寵他;但在他家里的時候呢,就把他當個小皇帝,什么都要滿足他,這外面的人不可能什么都滿足你??!不可能說你遲到也不罵你啊,然后你做錯事情還給你加薪,這是沒有可能的事情。在家里呢,你做錯事情都說你是最棒的,對不對?他要什么我就給什么,要錢就給錢,要車就給車,就是我們不斷地喂給我們的孩子的欲望,父母以為這樣是最疼愛小孩。我只有這么一個小孩,天上的月亮如果摘的到我都要摘給他,舍不得他吃一點苦,家里連一個碗也沒洗過;那這個做父母的人認為你只要好好讀書就可以,你回家你什么都別做,你就像個小皇帝都沒有關系,我給你倒水,我給你煮飯,這都沒有關系,你只要好好讀書得第一名就可以了。

結果呢,這個小孩子就越來越嬌縱,就算他得了第一名,出了社會呢就像個智障的人一樣。但是在這個過程里面,這個父母在不斷溺愛的過程里面他覺得很心安。所以,“心所安處才是良知“,固然這個是一個大原則沒錯,但是如果你沒有省察,恐怕“恐有非所安而安者”。說不應該這么樣的安心,你卻安心了,為什么?因為從頭到尾就是一個錯誤的認知。這個在事理上是常常是會有這樣的狀況的。那么在禪修的觀察上呢,有的時候我們其實是包藏著好惡的情緒,但是呢我們也學會了寬兩秒,我們也學會了把心胸敞開,你有做這個敞開動作,但實際上里面還是好惡的,沒有仔細地觀照呢我們就以為已經走在實相的道路上,“非所安而安“,這也都是極有可能的。

所以,這一段呢是學生在問:如果根據人心,恐怕“誤欲作理“這個情況是很多的,怎么樣才能夠確保是良知?那么陽明先生還沒回答,說您認為呢?那我心安的地方就是良知,他說固然大體上是對的,這個不是全錯,大體上都是對的;但是如果沒有仔細地省察,省察包含什么?包含事理的圓滿,你不能只是求安心,事理大小先后圓不圓滿。我如此地疼愛小孩,算不算幫他?是給他快樂就算心安嗎?還是我要給他往后有面對社會的能力,有獨立自主的能力,你才心安呢?還是有一天你要離開小孩,你撒手要走的時候,你很擔心吶,因為我以前什么都幫他準備好,衣服洗好,飯煮好,錢都幫他出好了,現在我走了他怎么辦呢?你那時候才發現你無法心安,那前面的心安就都是假的;所以事理上也要能圓滿,觀照內心氣機的流行上也要能夠不斷檢驗,這個是最容易隱藏著貪嗔好惡而隱微實相的,這個是最重要的,所以要省察。

我們看下一段,“先生自南都以來,凡示學者,皆令存天理、去人欲,以為本?!?/b>說陽明先生他自南都以來,南都就是南京,當時是正德九年,陽明先生他升任南京鴻臚寺的寺卿,就是主管鴻臚寺的禮儀。本來古代的讀書人大半都主管一個鄉一個鎮一個地區的禮儀,到他那時候到鴻臚寺之后,就因為管理的關系,陽明先生最喜歡教學生習禮,那門徒就越來越多?!胺彩緦W者,皆令存天理、去人欲,以為本”,那么所教導這么多的學生呢不外乎一個大綱,這個大綱就是——“存天理、去人欲,”用這個作為整個教育的根本。

“有問所謂,則令自求之,未嘗指天理為何如也?!?/b>那有的時候學生會問吶,說“先生啊,您所謂的‘存天理、去人欲’,那究竟天理指的是什么東西???這人欲我們都懂,您說存天理,那天理究竟是個什么東西嘛?”那先生呢就讓他們自己好好省察,好好觀照,自己去體會。沒有實際指出說“天理”這兩個字究竟落實在什么地方,究竟是一個什么東西,并沒有明言地指出來。

“黃岡郭善甫挈其徒良吉,走越受學?!?/b>那么這時候呢,就有兩個人,黃岡的一個人叫郭善甫,黃岡在現在的湖北省黃岡縣這個地方,郭善甫就是郭慶,他的字善甫,帶著他的徒弟叫良吉兩個人,“走越受學”,越就是浙江紹興這一帶,他就經過浙江紹興這一帶要來拜訪陽明先生,要來接受陽明先生的學問。“途中相與辨論未合?!?/b>師徒兩個人倒是對學問很有心,兩個人在那邊辯論,說:“‘存天理、去人欲’,天理是什么東西???”然后兩個人各說各話,沒有辦法得到統一。

“既至,質之先生?!?/b>好不容易到了鴻臚寺,見到陽明先生,兩個人一路都在辯論。各位,古代可沒有什么高鐵哦,一走要走幾個月甚至上年,終于走到了,然后呢就來請益陽明先生,說“究竟您說的‘存天理’的天理是什么東西?“先生方寓樓饘,不答所問?!?/b>先生就指著前面的樓跟饘,饘就是粥、稀飯,寓就是比喻,這個時候先生才說,說“天理就像你所看到的前面的這個樓跟裝著稀飯的盆子的關系是一樣的?!薄安淮鹚鶈枴?,還是沒說。各位,我問你說“存天理,天理是個什么東西?”陽明先生說“就像這個樓跟這一盆稀飯的關系?!睔G,這是什么東西嘛,對不對?不問還好,越問越迷糊啦。“第目攝良吉者再?!?/b>好,這個師父郭善甫就眨眨眼暗示良吉說:“欸,我還是沒聽明白啊。你再問再問,到底樓跟稀飯是什么關系?怎么天理在這個地方呢?”

“指所饘盂,語曰?!?/b>這個時候,陽明先生就指著這個裝稀飯的盆子,我們現在說一鍋的粥嘛,煮的這個盆,盂就是盆子,指著這個裝著粥的盆子說:“此盂中下乃能盛此饘,此案下乃能載此盂,此樓下乃能載此案,地又下乃能載此樓。惟下乃大也?!?/b>陽明先生就說了,說天理是什么呢?我用這個樓跟這一盆稀飯來做個比喻,您看看,這個盆子里面是中空,而且這個中空還要低下,“乃能盛此饘”,才能夠裝這個稀飯。各位,對不對啊,這個盆子一定是中空,而且這個中空一定要低下,不能中空凸出來,沒用??!各位,中空凸出來像個屋子一樣的話也不能裝稀飯呀,它是要往下才能夠裝稀飯。那這個盆子放哪呢?放桌上對不對?那“案下乃能載此盂”,就是你看這個桌子,這個桌子又要比這個盆子更低下,才能夠上面放著這個盆子,各位對不對???盆子要比稀飯要更下面,而且要中空才能夠載著這個粥,這個桌子要比這個盆子更低下才能夠裝著這個盆子,那這個桌子放哪呢?這個桌子放在樓子上面?!按藰窍履四茌d此案”,你看這個樓房又要更低下,上面才能夠放著茶幾呀,案就是茶幾?!暗赜窒履四茌d此樓”,你看這個地又要更低下,才有空間有余力可以載著這個樓房?!拔┫履舜笠??!彼阅憧窗?,大的要載小的嘛,各位你看大人背小孩沒問題,小孩背大人就不行了嘛?!拔┫履舜蟆?,大就是天理,天理的天就是最大嘛,沒有再比它更大的了,天理載萬物嘛。

那天理為什么能夠載萬物呢?欸,重點就是一個字,哪一個字呢?下?!跋隆笔鞘裁匆馑及??把自己放到最卑微處,最微小處,我們用一個中國人常說的話比較容易懂,就是“無我”啦?!盁o我”什么意思?沒有我的得得失失,我的得失置之度外,就心中有他人,我們常常講的這句話,我們的心中是關心別人的得失,自己的得失多多少少這無所謂啦,這叫做“下”。你越卑下,就像江海,海最卑下,它就能夠納百川,湖也是卑下,就能夠納百流;然后最后集集集到海,那個海是最大,包容最大,為什么?因為它最卑下,最無我,最不挑剔,最沒有得失。

我們從禪修的心法上來說,無貪無嗔就是個下,唯有這個下才能夠承載任何氣血、任何感覺在你的胸中游走,而你對它竟然可以不抵抗,這就是心法的精髓啊。就像這個地因為下可以載這么大的樓,樓因為下可以載這個茶幾,幾因為下可以載那個盆,盆因為下可以載這個粥,對不對?所以,一切更大的東西都是比前一個更下,越下越大。所以,天理呢載一切,載宇宙,天理是最下。什么叫做“最下“?最無我。像這個大地,被我們踐踏,它不抵抗,最臟的水給它潑下去,不抵抗,廁所沖出來的水給它流進去,它不抵抗,江河湖海統統載著,它一點都不抵抗,所以上面呢就生機盎然了。

“天理”是什么?我們說自己的天就是性嘛,性在哪里?“天命之謂性”,性在我身中,是什么東西呢?就是那一股氣,活躍的這一股氣,從我們的情緒,從感覺上面來認識這一股氣。我們憤怒的時候是不是有一股氣啊,我們覺得感動的時候是不是有一股溫暖吶?都是一股氣,對不對?但是,我們不肯無我,我們在這個氣上面大做文章,它一點點的晃動呢,我們就深受影響。唯有這個下乃是大,唯有大乃是天理。所以現在學生問吶,說你“存天理、去人欲”,天理究竟何在???就是心態的一個下,當你放下的時候你就不跟胸中的任何發生做抵抗,氣血再怎么亂竄,怎么樣盛怒情況之下里面的氣再怎么翻騰,你越來越下,放到無我,氣就只是一個能量在里面自由流轉,它對誰都沒有傷害,這個就是天理的所在。天理的所在的時候呢,因為你放到最卑下,人欲已經去除,天理跟人欲是同一件事情啊,當你越自高,就是人欲;當你越卑下、越無我、越不抵抗越接受內在的發生,同一股氣就變成天理了。

各位,陽明先生是以一種很巧妙的方式做一個比喻啦。我們從這個稀飯跟盆子,盆子跟茶幾,茶幾跟樓板,樓板跟地面的關系體會什么呢?卑下。卑下是什么呢?不是很自卑,不是,是很無我,很無懼,很不抵抗,來什么統統接受,就是這邊所謂的下。下才能夠大,大才是天理的所在。從這個比喻里面,如果我們把我們的身體比喻為那棟大樓吧,把我們的胸膛比喻為那個茶幾吧,胸中那個亂竄的氣比喻為那一鍋粥吧,好,各位,由這個關系里面呢,我們要怎么承載著它而對它沒有絲毫阻礙干擾,率著它的性呢?就是卑下,卑下就是無我,無我就是天理的所在,那一鍋粥就會得到最好的長養。好,我們這一節講到這。

用戶評論

表情0/300

夢_osd

越低越能兼容

一粒小蝦米

?心所安處,圣人和普通人還是有差別,圣人心是純然之氣,普通人隱藏著私欲,還是要省察。心安不是普通人的良知,是圣人的良知。

夢喚真誠

問:據人心所知,多有誤欲作理,認賊作子處。何處乃見良知? 先生曰:爾以為何如?曰:心所安處,才是良知。曰:固是,但要省察,恐有非所安而安者。   先生自南都以來,凡示學者,皆令存天理、去人欲,以為本。有問所謂,則令自求之,未嘗指天理為何如也。 黃岡郭善甫挈其徒良吉,走越受學,途中相與辨論未合。既至,質之先生。先生方寓樓饘,不答所問,第目攝良吉者再,指所饘盂,語曰:此盂中下乃能盛此饘,此案下乃能載此盂,此樓下乃能載此案,地又下乃能載此樓。惟下乃大也。

江湖俗子

無我是以萬物為我,以天地為我。

猜你喜歡
此心安處,便是吾鄉

剪一束心頭月光,譜一曲鄉愁絕唱此心安處便是吾鄉,鄉愁是心頭的月光,但若得遇心安,處處亦可為吾鄉,在文學的愛與美中,愿讀者可以和余光中一起體味漂泊人生的酸甜苦辣,...

by:一朵花兒_

隨心所念

在這個紛雜的世界,祈盼我們每個人,都能夠安靜,平和,不忘初心,健康,幸福地活著!希望我的聲音,能在清晨,或是日暮的黃昏靜靜地陪著您。

by:格子_er

隨心所欲

讓心有所安放,讓夢有所寄托,讓情娓娓道來,讓你情有獨鐘

by:伽羅蘭蘭

隨心所欲

也許有點方,也許有點夾,隨便聽聽博你一笑罷了。

by:_格桑嘉措_

隨心所欲

正在錄角色音當中……

by:聖創軒丶胖丁

隨心所欲

就也沒啥,初來乍到

by:有聲大樹

隨心所育

80、90的爸媽們,為人父母,卻忘記了自己曾經是一個孩子?什么是現在最新的育兒觀點?你還在用老方法教育孩子?為什么這些問題書本上沒有說呢?《隨心所育》專業主播和...

by:心貝親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