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經五行|南懷瑾-6.6天干與五行

2024-02-08 20:59:0105:24 55萬
聲音簡介

五行之外,還要加上干支,要學《易經》的卜筮,沒有什么秘訣,不外是五行卜筮,重點在五行,不是在八卦。真用卦來斷事情,又是另外一個體系,所以嚴格說來,五行和八卦兩種體系是分開的。但幾千年來,大家都把它混合在一起。

現在介紹的是天干文化,天干文化也很古老。我們研究《易經》發展史、中國文化發展史,知道天干文化也比《周易》古老得多。天干地支,我們現在可以從甲骨文里找出來,可見這個文化的來源很早。中國人發展最早的是天文,發展到最高級的時候,就歸納起來用十個符號作代表,這十個符號就名天干,亦作“天斡”,不過“天干”是漢以后用的名詞,其實應該用“天斡”才對,不必用“天干”這個詞。天干就是五行的法則,意思是說:“在這個太陽系中,地球和外面的星球,彼此干擾的作用?!币袁F在的地球物理學來說,說是地球和各個星球的放射功能,彼此吸收互相發生作用。例如太陽能的放射,對我們地球人類的干擾很大,尤其學通訊、電子、太空學方面的人都很清楚,而我們中國老早就了解,對于這種天體的運動、物理世界的運動,用木、火、土、金、水來代表,說明相生相克的道理。但人類文化進步了,這個五行的生克法則不夠用,因此我們的祖先,發現了五行的雙重作用,天體在物理世界中,又用了十個字的符號,為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并編定圖案如下:

天干五行配

看到上頁的圖案,和前面五行的方位圖案配合起來,就可以知道,東方甲乙木,南方丙丁火,西方庚辛金,北方壬癸水,中央戊己土。

這里要問,東方或木,都是一個方位或一個動能,為什么要用甲和乙兩個符號來代表?這中間又有另一個法則,這套法則在中國的算命卜卦上很用得到。假使為了算命而學算命,我不贊成。但我發現,中國算命卜卦的這套法則,里面包涵了很大的科學和哲學的道理,可惜因為古代的政治思想,不愿意發展科學,所以這一套很好的法則,只好向算命卜卦這一方面發展。不過好在有江湖算命卜卦的人,能夠把這一套法則保留下來,從另一角度看,他們也的確很偉大。所以有人說到算命卜卦是迷信,我就問他們懂不懂,而他們卻不懂,對于自己所不懂的東西,隨便加一個罪名,指其為“迷信”、為“騙人的”,這是多可怕的武斷。這一套法則流傳了幾千年,而真正研究它的,都是第一流聰明人,試想想四千年來第一流聰明的人,都在研究它,即算它能騙得了人,也有它騙人的道理。我們要批評它,不妨先研究它騙的方法,等研究過了,再說它是迷信,這時才可以作結論。自己并沒有研究過,還不懂它,就說它是騙人的迷信,這才是真正的迷信——迷信自己的狂妄??上КF在沒有人重視它,沒有大量的投資,沒有充分的實驗設備和場所。否則的話,如果加以實驗,可以發現這項法則會有很多科學的道理,譬如說飛機,早在戰國時候就有飛機,不過是不坐人的無人飛機,用木料制造。晉朝時候也有人制造成一個鳥,放出去以后,不需人控制,會在空中飛翔,到一定的時間,又會在原地降落,這在歷史上都有證據的。就是現在還保存的中國樂器和一些器皿,如銅壺滴漏等等,都是依據這套法則發明制造的,而當時并沒有現代的科學公式,只是當時沒有用這套法則向科學這方面發展。為什么中國古代沒有用這套法則作科學的發展?這也有它的道理,因為物質文明愈發達,人的欲望就愈高,人的欲望愈高,社會就愈亂,這是中國的人文思想。


用戶評論

表情0/300

還是明通

聽到這一集,我實在有點忍不住了,不知道你到底想講啥?

費思

甲乙木,丙丁火,戊己土,庚辛金,壬癸水

子子孫孫為北

天干五行就講這幾句,真是誤人的,打著曾老師的旗號?。?!

小靈兒888

如果配上文字就好了

猜你喜歡
南懷瑾說易經

破譯宇宙的密碼,解決一切問題的萬能鑰匙,智慧穿透歷史思想跨越時空

by:慕容小云F

南懷瑾|易經雜說

【圖書】易經雜說【作者】南懷瑾著述【出版社】復旦大學出版社【圖書定價】33元【ISBN】978-7-309-13888-7/B.670書是南懷瑾先生有關《易經...

by:復旦大學出版社

南懷瑾先生講《易經》

南懷瑾先生對《易經》的精辟講述,也是南懷瑾先生對孔孟思想、儒家學說的探源。從自然的道理,說到人文的精神,人生的道理,修行的道理。無論入世出世,均為不可亟得的摩尼...

by:善圓法

南懷瑾先生《說易經》

學易、用易、踐行易經陰陽平衡觀是我們學習易經,學習南懷瑾先生智慧的根本!不是誦讀原文,是在讀懂大師基礎上,升華提取易經精華,為我們生活事業開通智慧;更多內容關注...

by:張路先生易學

南懷瑾|易經系傳別講

《易經》是中國文化名著,也是古代士子學人必讀的教科書。相傳為孔子所作的《系辭傳》上下篇(又稱“系辭上下傳”),則是《易經》的通論,內容包括《易經》的義蘊、功用...

by:復旦大學出版社

易經--南懷瑾先生講解

更多視頻、文字資料請關注微信公眾號:傳統文化APP

by:菩提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