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聲小品精選(持續更新)

532.3萬

 相聲(Cross talk)一種民間說唱曲藝。主要采用“口頭方式”表演,是扎根于民間、源于生活、又深受群眾歡迎的曲藝表演藝術形式。

相聲起源于北京,流行于全國各地。一般認為于清咸豐、同治年間形成。是以說笑話或滑稽問答引起觀眾發笑的曲藝形式。它是由宋代的“像生”演變而來的。到了晚清年代,相聲就形成了現代的特色和風格。主要用北京話講,各地也有以當地方言說的“方言相聲。在相聲形成過程中廣泛吸取口技、說書等藝術之長,寓莊于諧,以諷刺笑料表現真善美,以引人發笑為藝術特點,以“說、學、逗、唱”為主要藝術手段。

說、學、逗、唱是相聲演員的四大基本功。

相聲鼻祖為張三祿,著名流派有“侯(寶林)派”、“馬(三立)派”、“常(寶堃)派”、“蘇(文茂)派”、“馬(季)派”等。著名表演大師有侯寶林、馬三立、常寶堃、蘇文茂、馬季等多人,后起之秀有郭德綱等人。2008年相聲被國務院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傳統上,相聲藝人把相聲的基本功細分為十三門,包別是:

  1、要錢

  2、口技

  3、數來寶

4、繞口令

  5、太平歌詞

  6、單口相聲

  7、逗哏

  8、捧哏

  9、群口相聲

  10、怯口/倒口

  11、柳活

  12、貫口

  13、開場小唱

著名相聲演員

  第一代??張三祿

  第二代??朱紹文???阿彥濤???沈春和

  第三代??恩緒???徐長福

  第四代??裕德隆???劉德智???李德祥???李德钖???張德泉???周德山??馬德祿???焦德海

  第五代??張壽臣???常連安???郭榮起???馬三立???郭啟儒???朱闊泉

  第六代??侯寶林???張永熙???劉寶瑞???趙佩茹???郭全寶???王鳳山??馬志明???尹笑聲

  ??常寶堃???常寶華???常寶霆???楊少華

  第七代??馬季???侯耀文???石富寬???蘇文茂???唐杰忠???張文順???李伯祥???杜國芝

  ??高英培???師勝杰???常貴田???趙振鐸???范振鈺???楊議???牛群

  第八代??姜昆???郭德綱???于謙???馮鞏???趙炎???劉偉???笑林???王謙祥

  ??李增瑞???尹卓林???李金斗???李菁???徐德亮?? 高峰 ??奇志

小品,就是小的藝術品。廣義的小品包涵很為廣泛,在古印度的佛經中指七卷本的《小品般若波羅蜜經》,在散文中指篇幅較短的文學樣式;狹義的小品泛指較短的關于說和演的藝術,它的基本要求是語言清晰,形態自然,能夠充分理解和表現出各角色的性格特征和語言特征。最為代表的是喜劇小品,喜劇小品指由一兩個演員以至多人表演的、短小的(一般15到20分鐘左右)喜劇段子。有簡單故事情節,通過對話、動作,完成一兩個喜劇效果即結束,通常在舞臺或者電視上演出。

小品名稱大致起源于藝術學校和演藝團體。在美術界,一幅簡潔的、單純的小作品稱為小品。它本身沒有復雜的內涵,只反映事物的一個側面或現象,表現形式較單一。如國畫小品,版畫小品,油畫小品。在演藝界,通過形體和語言表現一個比較簡單的場面或藝術形象的單人表演或組合表演,也稱為小品。 ?小品最早是演藝界考試學員藝術素質和基本功的面試項目,一般由錄取單位老師現場出題,應試者當場表演。1983年,中央戲劇學院表演系80班的一個觀察生活練習《買花生仁的姑娘》,作為一個戲劇小品被搬上了春節聯歡晚會,岳紅、高倩、叢珊、曹力諸明星們樸實的表演,詼諧幽默的風格贏得了觀眾、專家、學者的一致好評,從此中央電視臺春節聯歡晚會有了一個新的藝術形式“小品”。由于春節聯歡晚會的媒介,小品作為不可或缺的獨立的節目參與到演出中。其活潑、詼諧的表演形式倍受觀眾的喜愛。如陳佩斯、朱時茂的小品《吃面》,其滑稽、幽默的形象動作獲得了群眾的高度贊賞和認可,并直接引發了春晚舞臺上的小品表演風潮,具有深遠的歷史影響意義。受其影響,隨后嚴順開、趙麗蓉、宋丹丹、鞏漢林、趙本山、范偉、高秀敏、黃宏、郭達、郭冬臨等等一大批小品明星脫穎而出,小品這個新的演藝形式空前火暴,它的題材也空前豐富,小品反映社會現象的深度、廣度及其表演形式也愈趨多樣化。從此小品成為文藝舞臺上不可或缺的獨特的。

聲音380評價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