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篇蘇州評彈《玉蜻蜓》24回 蔣月泉 江文蘭

169.1萬

在耄耋高齡的王柏蔭老師輔導傳授下,王玉立、龐婷婷與黃正華、吳晴嵐兩對中青年伉儷對評彈《玉蜻蜓》作了整理挖掘,使這本骨子老書重在世間散發魅力。巧的是,這部書和京劇人物楊四郎、黃天霸、薛湘靈等命運相差無幾,數十載間,沉浮起落,大悲大喜。

  《玉蜻蜓》主角徐元宰原型,取自明朝大臣申時行(1535-1614),字汝默,號瑤泉,晚號休休居士,長洲(今江蘇蘇州)人。嘉靖進士,授修撰。以文字受知張居正。萬歷六年(1578年)任左侍郎兼東閣大學士,入預機務。又進禮部尚書,兼文淵閣大學士,再進少傅兼太子太傅,吏部尚書、建極殿大學士。在官期間,唯圖自保,無所建樹。后因議諫諸事,遭譴。十九年,辭職。有《賜閑堂集》。

  申時行以其撲朔迷離身世,官至重臣,自會引起后人追根尋底,入書演繹,經歷代藝人精心構思不斷加工,才有今天波瀾起伏充滿戲劇性和人情味的《玉蜻蜓》。

  搜集、聆賞完蔣月泉、江文蘭老師于1962年演出的《玉蜻蜓》實況錄音后,總覺得意猶未盡,因為這僅是“沈家書”脈絡。盡管以往在收音機里聽過蔣月泉、朱慧珍《玉蜻蜓》的“金家書”版本,可那時年紀太小,不過知道一個約莫的輪廓而已。正如雙親大人帶孩提時的我去天蟾、中國大戲院看梅蘭芳、程硯秋一樣,成人后自己竟然腦中毫無印象,這能夠算見識過大師嗎?

  直至退休后,打聽到蘇似蔭、江文蘭老師有上世紀80年代書場演出實況后,花費了不少工夫,光盤終于到手。聽完此本盼望了半個世紀之久的“金家書”,我方有圓夢之感。

  平心而論,說噱彈唱演各門技藝,“蘇江”檔自然無法與“蔣朱”檔匹敵,但是前者的說表仍屬一流,而以吾愚見,江文蘭的綜合分要超過蘇,其勢直追朱那空前絕后的“天籟之聲”,今天江老師享有書壇“超級下手”美譽,是不奇怪的?!疤K江”果真填補了“蔣朱”二位未曾留下合作《玉蜻蜓》“金家書”全套音像資料的空白。

  耐人尋味的是,“蘇江”檔在全書剛開場時就逗趣地說明,關鍵的段落如“貴升臨終·志貞描容”等,由于避免演出中有“精神污染”之嫌,故而處理上一帶而過。此番言罷,錄音中響起現場聽眾會心的笑聲,令后人對著那一刻真實的時代印痕,恰如感同身受一般。莫輕視藝人洞若觀火的獨特視角,講究說噱的評彈道路,似乎不用人為去營造,天然地帶噱藏哏?

  《玉蜻蜓》的精彩成功,有值得重視的規律性經驗。比如,其濃筆重墨于一系列配角人物的刻畫,如志貞身旁的老佛婆、金府蘇婆、王定、文宣、“丫王”方蘭、沈府沈方、君卿與三娘、張國勛與徐上珍兩對老夫婦、豆腐店朱小溪夫婦與朱三姐等,眾星拱月地烘托著主角志貞、金大娘娘與元宰,這要比其他書目僅在主角身上布局與著力,實在要周密、自然、聰明得多。

  又如,蔣朱雙檔的彈唱,因得陳靈犀等專家謀劃潤色而如虎添翼,凸顯了唱詞文學性的統一儒雅,每一回均讓以蔣調和俞調為基礎的人物音樂性發揮到極致,給予聽眾美的享受。難怪一些遠離祖國大陸的老聽眾,每當耳畔傳來蔣月泉、朱慧珍的弦索唱腔,會頓時思念故鄉而心潮難平。

  如今,趕上還《玉蜻蜓》以本來面目出現的好時光。后繼者僅對已經仙逝的蔣朱蘇三位前輩說一聲感謝是不夠的。我想,評彈界后進晚輩奉獻給他們最好的鮮花,莫過于將心底的懷念,化作自己在書壇的更為投入的耕耘。------作者王樹斌

聲音24評價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