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偉大鋼琴家《萊奧·費雷雪》

1629

這張專輯收錄了萊奧·費雷雪的演奏錄音,包括莫扎特、李斯特、科普蘭、韋伯、拉威爾、拉赫瑪尼諾夫的鋼琴作品。

萊奧·費雷雪(Leon Fleisher)美國鋼琴家。擅長演奏貝多芬和舒曼的作品。演奏準確而完美,強調忠實于原作的精神內涵。師承十九至二十世紀初最偉大的鋼琴巨匠施納貝爾(Arthur Schnabel),并深得其真傳。施納貝爾是公認詮釋德奧派音樂作品如貝多芬、舒伯特、勃拉姆斯等人的權威,他在技巧之外,更重視音樂性的呈現。而費雷雪也承襲了老師的音樂理念, 即便是在年輕時,就已成為一位技巧與內涵并重的音樂家。

費雷雪演奏的莫扎特就純粹是柔軟而有浮力的。純粹論者可能會質疑他將音樂里許多頓促音平滑地彈奏過去,為何他在第一樂章結束之前以浪漫化的方式拉回第一主題,為何他傾向在重拍之前彈奏優維的音符。然而高超的技巧、反復無常的旋律線、不縮短最后一個樂句的長度、樂句之間的呼吸,都留下了令人不可抹滅的印象。與李斯特《b小調奏鳴曲》做個平衡的對比,他要做的是計數戲劇性的高峰時機,統一它外散的主題而創造出一個內聚的動力;只是挑戰它要注意的是,想要維持右手的緊張的沖動與深度進入八度彈奏,常使得鋼琴家累得自己都搞不清在做什么。費雷雪的想法較與維也納古典傳統里的貝多芬接近,而較不像浪漫傳統里的華格納。他在交響模式之下,毫不休息地驅策(即使已經有柯爾托與霍洛維茲長度在25-26分鐘之間的版本),僅留下一點點讓抒情呼吸或是架構統一的空間。這首曲子在思維上的認知是“一首龐大的浮士德音詩,在其中葛麗卿、浮士德和梅菲斯特各扮演著超凡、救贖和虛無的三種原型角色?!边@乍聽之下似乎不是他的演奏方式,一開頭就提前涌現他的沖動,而且有時落于輕率之嫌,純粹的粗魯,想要營造出神秘感又沒有辦法準備充分,是個十足年輕人才有的演出(費雷雪當時31歲),刺激但卻缺少細膩的表情;但相反地,我們聽聽他在兩個月后錄制的韋伯《第四鋼琴奏鳴曲》,較沒那么嚇唬人,他混合了忠于原譜的發展、充滿華麗技巧的想象與憂郁的沈思;在費雷雪1957年錄制的《帕格尼主題狂想曲》里,你將不會發現特別浪漫的音色,或是會讓其它鋼琴家屈就的那種豐富宏亮聲響與節奏,而掌握緊繃著的旋律,結合演奏本身,產生交響樂的涌流,將音樂結構具象化,才是最重要的。

伯恩斯坦說:“我喜愛艾倫(指柯普蘭)的音樂,它是巨響式的,但那就是你必須拿來演奏(這首奏鳴曲)的方式,而且它也是細致優雅的,細致優雅是它的其中一面,而粗魯則是另外一面?!辟M雷雪并不是第一位去演奏、或錄制柯普蘭《鋼琴奏鳴曲》的人,但他在這首曲子上表現出重大的詮釋,如同霍洛維茲之前演奏巴伯《降E大調鋼琴奏鳴曲》,靈敏地將三個樂章統一在具創造力的精妙之下,而且在觸鍵與音量上的多變使之呈現爵士化、詼諧性與表達上的穩固性。他似乎要在這首“簡要而魁悟”的曲子里尋找“它的硬質性、剛健性、表達非關情感的美?!?br />

聲音46評價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