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捍衛者于謙|明朝第一忠臣,為明朝續命兩百年|明朝那些事兒|大宇茶館演播

48萬
6元開會員,免費聽
購買?|?0.20 喜點/集

有人說,沒有英雄的時代,才是最好的時代;不需要英雄的社會,才是最好的社會。

但是,忘記歷史就是背叛。對那些曾經拯救和保護了炎黃子孫的英雄,我們必須給予足夠的敬意與尊重。沒有他們的眼界與睿智,努力與抗爭,付出和犧牲,中華民族的歷史進程注定會面目全非。

而明朝景泰年間的兵部尚書于謙,顯然就是這樣的英雄。

于謙(1398年5月13日-1457年2月16日),字廷益,號節庵,浙江杭州府錢塘縣(今杭州市上城區)人。祖籍考城 。明朝名臣、民族英雄、軍事家、政治家。

于謙生于詩書之家,從小刻苦向學,心懷大志,嚴于律已,并以南宋丞相文天祥為人生標桿。兩次會試落第,他并不氣餒,愈挫愈奮;長期外放做官,他毫無怨言,盡職盡責。

正統十四年(1449年)八月十六日,明軍主力在土木堡遭遇慘敗,明英宗也被俘,土木之變使明王朝遇到嚴重的危機。危急之時,他力排南遷之議,堅請固守,升任兵部尚書。

明代宗即位,于謙整飭兵備,部署要害,親自督戰,率師二十二萬,列陣北京九門外,抵御瓦剌大軍。于謙和主戰派官員領導和組織的京師保衛戰,取得了勝利,粉碎了瓦剌軍企圖奪取北京的野心,明王朝轉危為安。

天順元年(1457年),英宗復辟,大將石亨等誣陷于謙謀立襄王之子,致使其含冤遇害。明憲宗時,于謙復官賜祭。弘治二年(1489年),追謚“肅愍”。明神宗時,改謚“忠肅”。


土木堡之變、北京保衛戰和奪門之變,都是明史中特別重要的大事件。每一件事,都充滿了變數、伏筆與疑點;每一件事,都深重影響了大明政權的盛衰,甚至中國歷史的走向;每一件事,都能留給后人太多震撼、反思和唏噓。

聲音100評價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