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次全球大危機的比較研究

204
2022年以來,受美聯儲加息、通貨膨脹、地緣政治、疫情影響,金融市場發生了劇烈波動,有不少人擔心會不會引起全球大危機,最近利用閑暇時間讀完《兩次全球大危機的比較研究》一書,作為讀書后的作業,今天寫一點自己的讀后感。

一、《兩次全球大危機的比較研究》概述

《兩次全球大危機的比較研究》一書首次出版于2013年,先后多次再版,該書是由中央財經領導小組辦公室負責組織編寫,時任國家發改委副主任,現任國務院副總理的劉鶴擔任主編。該書作為一篇研究報告,圍繞1929年和2008年兩次大危機共性和區別進行了研究,目的還是以史為鑒,未雨綢繆。該書主要有以下看點:

1、參與參加團隊陣容強大。該書參與者有中央財經領導小組辦公室、中國人民銀行、中國銀行業監督管理委員會、中國社會科學院、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參與,上述單位均為市場經濟下的監管機構和權威的科研機構,具有豐富的理論和實踐水平。

2、研究視角多元,研究內容全面。這是對我來說最值得學習和感受最深的地方之一,面對一個如此宏大的社科類研究課題,為了全面的剖析世紀大危機,全文分別選擇了以下視角:

(1)經濟金融理論視角。該視角以經濟周期論研究方法,融合了國際政治、人口與社會、科技等領域理論,通過時代背景比較、危機孕育比較、危機傳導與演化比較,對歷史規律和周期進行了揭示,規律覆蓋了技術周期、經濟多度金融化、貧富差距、產業轉型升級、貨幣環境、競選政治的弊端、國際競爭和全球治理、經濟理論和經濟政策等方面,最后落腳在我國的經濟改革上面,站在2022年回頭來看過去的10年,我國在深化經濟領域的改革方面采取的措施與文中提到的啟示高度一致。

(2)貨幣金融視角。該視角主要從貨幣政策、國際貨幣體系、金融市場監管、實體經濟、危機演變過程等方面比較了兩次大危機產生原因和演變路徑,揭示了經濟危機與金融危機阮生關系。同時,在應對危機方面所采取的財政、貨幣、貿易、國際協調等政策和方式及其產生的影響。尤其是對金融領域改革方面,包括國際金融及治理體系、貨幣政策、金融監管、外匯管制,其中在建立金融安全網方面的改革最為顯著。最后,在完善金融宏觀調整體系、完善金融安全網、參與國際金融治理改革等方面提出了建議。

(3)金融監管視角。該視角認為危機的爆發是由于金融體系的脆弱性超過了其微觀和宏觀層面的風險管理能力。通過三維分析框架(本源因素、市場因素、監管因素)對危機原因進行了比較。由于是從監管視角研究的,因此文章重點剖析了現代金融體系的脆弱性、銀行從存貸模式向底資本消耗模式轉型風險、影子銀行、寬松而缺失的監管環境對危機的影響,為應對大危機,文章指出,08年危機吸取了大蕭條的教訓,危機發生伊始,便采取了降息、提供流動性、推行量化寬松等措施。通過08年危機,在監管方面采取了多項改革措施,如信貸市場與資本市場實施的結構性限制措施、提升銀行監管強度、強化退出機制安排、改革監管架構等。最后得出了監管機構應果斷采取措施干預過熱的市場并制定危機應對預案、及時反思監管執行力和監管措施、提升系統性風險監管的理論和實踐、對金融創新保持清醒的認識、建議盡快出臺金融機構破產條例,明確金融機構破產清算流程、切實防范房地產市場泡沫等。過去的十年,上述很多建議都在逐步落實,例如系統性銀行資本充足率的要求、房地產市場的三道紅線、15年股災時央行果斷介入斬斷去杠桿過程引發的流動性風險、2015年提出的金融去杠桿、2020年存款保險制度等。

(4)國際經濟政治格局視角。該視角下,從聯邦基金利率、金融監管、貧富差距、生產與金融過剩、全球經濟失衡、國際貨幣體系的內在缺陷(金本位和美元信用本位制)等方面進行了比較,重點闡述了對世界政治經濟格局和治理帶來的影響,這是本節的特色,提到08年危機以來,在國際經濟領域,首先對經濟沖擊嚴重,表現在:發達國際仍未擺脫衰退的陰影、寬松的刺激政策使得發達國家集體進入高債務區、寬松的貨幣政策令全球流動性嚴重過剩,其次,引發了西方國家的經濟結構調整,美國再工業化、德日推進結構改革;再次,危機加速了國際經濟力量的轉換,發達經濟體相對衰落,新興國家相對崛起;最后,國際貨幣體系改革提上議程。在國際政治領域,首先,國際政治多級化趨勢呈現新特點;其次,美國霸權進入收縮期;再次,世界局勢地區出現政治動蕩;最后,歐盟政治凝聚力出現巨大考驗。在全球治理方面,G20取代G7/8成為國際治理的首要平臺,如何重構美元霸權時代新的世界貨幣體系和國際金融秩序?;仡^來看,08年后危機時代歐盟團結問題、中東危機、俄烏緊張乃至沖突、中國崛起、美國全球戰略調整重返亞太、新冠疫情對全球經濟二次沖擊等等,可謂是對國際經濟政治格局變化的遠比本文提到的還要深遠。

(5)宏觀視角視角。該視角下,通過背景比較、成因比較、過程比較、應對比較、影響比較,認為新技術革命和經濟全球化是兩次大危機時代的主要背景特征,體制改革之后和宏觀政策失誤是兩次大危機的基本成因,銀行業的系統性風險引爆金融危機,兩次大危機后美國都啟動了一系列重大改革措施,兩次大危機都對世界政治經濟格局產生了及其重要而深遠的影響。在經驗教訓方面和對我們的啟示方面,再次提到了金融安全網和社會安全網的重要性,對我們的啟示主要從以下方面進行了總結,也是很出彩的地方,正確處理政府與市場關系、正取處理好金融發展與實體經濟的關系、正確處理金融創新與金融監管的關系、正確處理收入分配與經濟發展的關系、正確處理短期宏觀管理與長期經濟增長的關系、正確處理韜光養晦與有所作為的關系。

(6)微觀機制視角。該視角的分析框架為實體經濟、金融體系、兩者的鏈接。邏輯關系為技術進步---新興產業快速發展---經濟繁榮,財富積累----經濟轉型受阻-----積累的財富無處可去,只能在金融系統內錢生錢----房地產、股票資產泡沫----金融體系結構問題,監管不力,金融機構通過創新產品轉移風險----風險積累,遇到偶然事件,資產泡沫破裂-----金融機構破產----實體經濟受損,產出減少,失業率增加-----引發購買力不足,加重企業經營困境,金融壞賬增加,并進入惡性循環。沿著上述分析框架和邏輯關系,該節從實體經濟下的經濟增長階段、產業結構變遷、收入分配、勞動力市場、公司治理結構等微觀領域,金融體系下混業經營和分業經營、金融業集中度、金融機構公司治理、金融業務創新與影子銀行、抵押貸款和房地產金融等微觀領域;鏈接方面下的會計制度與信息、資信評級、資本市場監管等領域進行了對比分析,指出我國在經濟增長轉型、收入分配差異、房地產過度繁榮、直接融資規模偏小和金融集中度偏高、會計信息缺乏透明度、影子銀行、評級機構、金融監管等方面存在的問題,并給出了建議。

3、對認知和解讀此后國內外實施的一些政策有幫助。08年危機后,我國實施的一系列改深化改革措施,如供給側改革、培養新型產業、金融去杠桿、消滅絕對貧困、克制的貨幣和財政政策、金融行業監管政策等都有了進一步的認識,同時對理解美國過去10年經濟增長和采取的一些列措施,如重塑制造業、遇到經濟衰退便選擇量化寬松政策等有了一定的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