夢溪筆談

8068
沈括(1031-1095),字存中,錢塘(今浙江杭州)人。他出生在一個普通的封建官吏家庭。父親沈周曾經先后在簡州、潤州、泉州等地作過地方官。沈括幼年時跟隨父親四處赴任,這使他有機會接觸社會,增長了見識。
沈括的一生也經歷了封建社會的知識分子讀書、入仕的必經之路。他于嘉祐八年(1063)進士及第,相繼在地方和中央朝廷任職。在他的仕宦生涯中,有幾個階段值得研究者的重視。熙寧四年(1071)以后的十年時間。在這一時期內,沈括參與了王安石的變法活動。他先后擔任檢正刑房公事、提舉司天監、河北西路察訪使、權三司使等職,并奉命出使遼國,解決宋、遼邊境爭端。這時,沈括的政治活動是積極而有成效的,他以自己的干練博識,為整頓朝廷吏治、推行新法、增加經濟作出了重要貢獻,并且利用外出之機,實地考察了地質、生物的奇特現象,了解到各地,也包括了當時的少數民族的風俗民情,為他撰著《筆談》作了準備。
沈括的仕宦生涯的另一個重要階段是在西北邊疆度過的。他從元豐二年(1080)開始,調任延州(今陜西延安市)知州,兼鄜延路經略安撫使。當時的陜西是宋王朝與西夏交戰的主戰場,戰事連年不斷。沈括到任后,講求強兵安邊,訓練士卒,修葺城寨,補充軍備,為抵御西夏的入侵作了積極的準備。
元豐五年(1082).沈括奉命節制修筑永樂城(故址在今寧夏銀川市附近)。城剛修好,就遭到西夏軍隊的猛烈攻擊。宋軍在這次戰爭中損失慘重,陣亡將士一萬二千余人,喪失軍馬數萬匹。這就是宋代歷史上有名的“永樂城之戰”。事后,作為主帥的沈括也以“措置乖方”的罪名被貶謫,送往隨州監管安置。
永樂城之敗意味著沈括政治生涯的結束,從此他開始了一種賦閑幽居的生活。他來到潤州(今江蘇鎮江市),在那里定居下來,并把自己的居住地取名為夢溪,開始了他的《筆談》的寫作。在潤州他生活了十年之久,完成了《筆談》全稿,終于在紹圣二年黯然謝世,卒年六十五歲。
沈括是一位博學多才的學者,他的著作據《宋史·藝文志》記載有二十二種之多,遺憾的是這些著作大都佚亡了,現存的最負盛名的著作就是《筆談》一書?!豆P談》在近年來被列為我國古代的八大科學名著之一;(另外七種是《齊民要術》、《營造法式》、《東魯王氏農書》、《本草綱目》、《天工開物》、《水經注》、《徐霞客游記》。)如果僅就它們所涉及的科技領域來看,《筆談》所涉及的科學技術門類極為廣泛,而其余七種則只是某一學科的專門著作,因此無論是從學科的覆蓋面,還是從它們對后世的影響,都應當推《筆談》為八種名著之首。
《筆談》全書二十六卷,另有《補筆談》三卷,《續筆談》一卷、十一條,總數為三十卷。胡道靜先生將它們整理歸并為609條。這是一本內容極為廣博的雜談式筆記,既包括了沈括畢生研究科學的成果,還記載了當時的科技成就、財政經濟、典章制度、詩文掌故,以至街談巷語、趣聞異事,幾乎是無所不包。
《筆談》以如此大量的篇幅記載了自然科學諸方面的成就,這是全書的科學價值所在。它的價值已被學術界認同,贏得了中外學者的交口贊譽。英國著名科學史家李約瑟博士在他著的《中國科學技術史》中推崇本書是“中國科學史上的座標”。我國著名思想史、自然哲學史家馮契教授在他的《中國古代哲學的邏輯發展》一書中稱:“《夢溪筆談》在數學、天文、地學、物理、化學、生物學、醫藥學、工程技術等許多領域,都作出了創造性的貢獻,是一部百科全書式的著作?!边@些贊譽,揆之史實,都是非常中肯的。八十年代以來,日本學者不惜耗費巨大功力,用十五年時間將《筆談》譯成日本文字,把這一中國古代的科學瑰寶介紹給日本人民。國際天文工作者更把發現的一顆小行星以沈括命名,以紀念他在天文學上的貢獻。
聲音226評價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