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州評話 英烈(張鴻聲、張效聲、朱慶濤)

9.5萬

張鴻聲(1908—1990)蘇州評話藝術家。1908年出生于蘇州閶門,江蘇蘇州人。原姓耿,從養父姓。養父張瑞卿在蘇州閶門外開設匯泉樓書場,故其自幼聆遍名家演出。小學畢業后曾就讀于蘇州博文中學,因交不起學費而輟學。14歲拜蔣一飛為師,習《英烈傳》,18歲進上海,在虹口區耀華書場及大世界游樂場為楊蓮青、王效松代書,未能立足。21歲出道后,在蘇州、常熟、無錫等地演出。1935年中秋再進上海,隸邑廟怡情處,與葉聲揚、楊蓮青、 許繼祥、王士庠、陸錦銘等評話名家敵檔。

因其書路快、說法新、腳色好而獲聽眾贊賞,得“飛機英烈”之譽,自此走紅書壇。功底扎實、技藝全面,能根據不同場子采取不同說法,注意所謂“書性、地性、時性”,善于綜合運用說表、八技、起腳色、手面等表現手段,繪聲繪形,故能得到聽眾普遍歡迎,擅放噱頭,“肉里噱”以幽默自然見長;“外插花”常嘲諷時弊,風趣而富有回味。能起各路腳色,如胡大海、常遇春、蔣忠、王玉等,皆神形俱佳。尤其胡大海一腳,既吸收其師演該腳的粗獷,又借鑒吳均安起《隋唐》中程咬金一腳所用的“胖喉嚨”,塑造了粗而不野、戇中有智的藝術形象,遂有“活胡大?!敝u。在中篇評彈中也創造了眾多人物形象,如《海上英雄》中的苗科長、《王孝和》中的大炮、《白虎嶺》中的豬八戒、《江南春潮》中的輪機長等。其他如選回《常遇春馬跳圍墻》、《蔣忠扳倒北梁樓》、《花云別妻》等,渲染氛圍,感染力強。所編演的長篇有《鐵道游擊隊》等。傳人有侄張效聲、徒朱慶濤等。


張效聲(1928—2000),蘇州人。上海評彈團著名評話演員。1944年從叔父評話名家張鴻聲學說《英烈》,一年后登臺演出。1956年加入上海市人民評彈工作團(今上海評彈團)。張效聲無論從音色還是外表都與張鴻聲十分相像,在長期演出中,對《英烈》有所改進,其中《逼煞胡大?!?、《走馬換將》等分回頗有新意。此外,50年代末,據長篇小說《林海雪原》改編為同名評話,在演出中不斷加工,自具特色,其中《打虎進山》、《真假胡彪》、《跑馬比雙搶》等選回影響較大。70年代以來,又創作了現代題材短篇《新老大》、《水上交通站》、《智取炮樓》、《飛奪瀘定橋》等。嗓音寬厚,衷氣充沛,說表條理清楚,表演松弛詼諧,善放噱,風格酷似張鴻聲。張家兩代人開講長篇評話《英烈》獨樹一幟,在整個評話界聲譽極高,譽為張派《英烈》。


朱慶濤,評話演員。上海人。1962年入上海市人民評彈團(今上海評彈團)學館,1966年畢業。師從張鴻聲習《英烈傳》。說表清晰,腳色生動,并曾嘗試用普通話說講評話。一度在學校試說“課本評話”,即以評話形式說講語文課本中所載文章的故事內容,受到學生歡迎。具有寫作能力。1980年后,創作短篇評話《中國女排采訪記》等,深入上海各中小學校演出。另作有評話《武林赤子》等。此外,還曾寫作出版通俗小說《神州摔跤王》以及其他小說、論文多篇。

聲音87評價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