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生是對生命的尊重

50
養生,本質上是一種尊重生命的生活態度。
有這樣一位老人?;畹搅?05歲
她出生世家,從小飽讀詩書,后來還通曉英法西三門外語。
她長相俏麗,青年時引得無數俊才追求,是有名的大家閨秀。
她家庭幸福,丈夫是舉國聞名的學士,女兒是學貫中西的教授。
在人生劇本的上半篇,命運給了她如此多的眷顧。
可生活無常,造化弄人。
55歲這年,她受時代波及,被安排去打掃廁所,忍受著惡臭和污泥。
86歲這年,丈夫和女兒先后病重,她拖著年邁的身軀悉心照料,仍舊阻擋不了至親的離世。
她的一生,盡管歷經浮沉,盡管生活一直在富足與貧困中交疊,她卻從沒有大起大落的失意與惆悵。
相反,她用最從容優雅的姿態走到人生邊緣,將生命的長度延伸到了極致,活到了105歲。
相信大家也猜到了,她就是中國最后一位女先生——楊絳。
2005年,作家羅銀勝在收集了大量楊絳口述的一手資料后,撰寫了 《楊絳傳》。
此書濃縮楊絳先生一生的智慧精華,給心靈迷失的當代人無盡啟示。
更用豐富翔實的細節,記錄下楊絳先生日常的養生之道。
而我,也是在邁入中年后,反復翻閱此書,才真正了解了楊絳先生的長壽秘訣。



運動健身

《楊絳傳》中,記錄過楊絳與錢鐘書婚后的生活日常。
每天起床后,兩人都會一起到樓下散步,打太極拳,做大雁功。
錢鐘書去世后,楊絳仍保留著做運動的習慣。
此時楊絳年事已高,她最愛的運動變成了八段錦。
八段錦俗稱“千年長壽操”,楊絳先生每天練習,身體也越來越好,不見老態。
如果遇到下雨天,或者不適宜出門的天氣,她則會在家中堅持行走7000步。
長期運動,不僅鍛煉了楊絳的體能,也使她比一般人更有精神和活力。
到了九十多歲時,楊絳“走路仍舊輕盈,不彎腰駝背,白發中還摻裹著些許黑發,牙齒也基本完好”。
作家周嶺說:“久坐不動的人,體內生態系統猶如一潭死水,毫無生機。時常運動的人,體內生態系統則更像是一汪清泉?!?br />堅持運動,不僅能夠增強人的體魄,更能使我們的精神變得飽滿、容貌格外煥發。
國學大師梁漱溟先生,小的時候身體虛弱,多災多病。
天氣還未轉冷,他的手腳就經常是冰涼的。
為了增強體質,他開始有規律地去鍛煉。
早上5點醒來,他會先在床上做些簡單的活動操。
平日里,也經常會出門鍛煉,去北海公園慢跑、打拳。
到了晚年,梁漱溟又喜歡上打太極,而且不分寒暑,長期堅持。
老先生活到95歲,有人問起他的養生秘訣時,他笑著回答說:
“飲食起居有節制,同時身體每日有一定的活動。心氣很壯,便把身體帶著健康起來?!?br />《呂氏春秋》里說:流水不腐,戶樞不蠹,動也。
運動的過程,帶來的是全身的舒展和放松。
每一次肢體擺動,都能舒筋活血,調理氣息。
長年累月地堅持,你會發現,疲乏的身體慢慢會充滿元氣,氣色也會變得更加紅潤。
邁開雙腿,微微出汗,多多運動,就是最好的養生補品。

情緒怡心
《黃帝內經》中講:“人有五臟,化五氣,以生喜怒悲憂恐?!?br />
很多時候,人之所以會狀態不佳,多數和情緒有關。
情緒不好,用再多的保養品都是徒勞的。
情緒好了,內心感受到愉悅,身體自然健康無虞。
《楊絳傳》中,講過這樣一段往事。
2005年,恰逢《堂吉訶德》問世四百周年,楊絳翻譯的版本在學術界無端引起爭議。
當時,《堂吉訶德》在中國的譯本已經有二十來種。
其中一位譯者董燕生,在接受媒體采訪時,公然對楊絳發起挑釁:
認為楊絳譯本就是最好的版本完全就是個誤解;
她太自信了,該查字典的地方沒有去查字典;
我現在是拿它當反面教材,避免學生再犯這種錯誤。

他還批評楊絳譯本中“胸上長毛”,并指責楊絳的譯本比他的譯本少了11萬字。
此論一出,輿論嘩然。
不少翻譯界的同僚都對此氣憤不已,紛紛為楊絳打抱不平。
楊絳聽說了此事,卻格外平靜。
她先是安撫為她鳴不平的朋友,勸他們平息怒火。
隨后又在《文匯讀書周報》上發表聲明,感謝董先生的指點:

“世間許多爭端,往往出于誤會。
董先生可以做我的老師,勇于指出錯誤,恰恰是譯界的正風?!?br />
相對于有些專家充滿火藥味的言辭,楊絳卻始終不悲不喜,格外從容平和。

《積極情緒的力量》中,有這樣一段話:
“我們并不是因為生活圓滿、身體健康才感受到積極情緒的,而是由衷的積極情緒創造了圓滿與健康的生活?!?br />很多人的身體狀況,大都是內在情緒的外在顯現。
所謂養生,說到底離不開一顆平靜的心。
因為身體就像一本記事簿,里面記載了過往所有的喜怒哀樂。
遇事火冒三丈,只會臟腑失和,氣郁傷身;
反之若心平氣和,不急不躁,身心才能得到協調。
管理好情緒,修煉好心情,勝過萬千醫學良方。

讀書練腦
耶魯大學曾經針對50歲以上人群做過一項研究。
他們耗時12年,跟蹤調查了3500多人,得出一個結論:
熱愛讀書的人往往比一般人更加長壽。
因為遨游書海,不僅可以調節情志,消怒化郁,更能鍛煉大腦,使思維愈發靈活。
作家李冰和鐵凝,曾經在楊絳先生百歲的時候前去祝壽。
回憶起當時的場景,李冰說:
“楊絳先生年紀雖大了,但視力卻極好,看書不用戴眼鏡,特別是思維很清楚?!?br />楊絳自己也說:“讀書可以幫我思索?!?br />她每天6點多起床,上午運動完,下午就會堅持閱讀、寫作和練字。
她家的書架上,不僅有《陸羽》、《四書》、《圣經》,北京和上海的各大報紙也是她喜歡的讀物。
丈夫和女兒相繼離世之后,書本更成為她唯一的寄托。
長期閱讀,讓已過耄耋之年的楊絳,依舊精神矍鑠,心態愈發年輕。
英國的文論家柯爾律治說:“一本好書就是藥房,它的每一篇就是藥粒,且藥效持久?!?br />讀書的過程,就是滋養大腦、修養身心的過程。
經常讀書,可使精神充滿能量,身體自然更加年輕。
季羨林活到98歲,被問及長壽秘訣,他說:
“要經常讓腦筋活動著,用腦傷神的舊說法已不能成立,應改為用腦長壽?!?br />南宋詩人陸游晚年窮居鄉間,??孔x書怡情,85歲仍手不釋卷。
他說:“讀書有味忘身老”、“病需書卷作良醫?!?br />年歲漸長,書籍是獨樹一帖的治病良藥,能讓你保持年輕的思維和煥發的精神。
長期閱讀,你的心緒會慢慢變得清晰,靈魂也會逐漸得到凈化。
那些字里行間的哲思,會化作養分,為你提供源源不斷的補給。
讀書,就是富養自己最好的方式。

04
獨處養神
叔本華說:“只有當一個人獨處的時候,他才可以完全成為自己?!?br />遠離人群的活法,看似是寂寞的,會失去很多樂趣。
但實際上,獨處是一場與靈魂的對話。
隔絕世界的喧囂,身心才能得到真正的休養,精神才能得到真正的松弛。
《楊絳傳》中,記錄過這樣一段歲月。
錢鐘書去世之后,楊絳獨居在他們的故居,一過就是十八年。
在這段漫長的時光里,她一個人體會安靜、安然,自己和自己作伴。
那時候,想要上門拜訪的人絡繹不絕。
有人想要記錄她親人離世的悲戚,有人想要書寫她的文學成就。
可她總是能避開喧囂,絲毫不為外界動搖。
甚至100歲壽辰時,她也拒絕了親友為她慶賀的打算。
楊絳說:“我今年100歲,已經走到了人生的邊緣。我只想在自己的小天地里平靜地生活?!?br />比起繁華熱鬧,她更喜歡孤身在家,整理錢鐘書幾十年來的書稿和筆記,梳理回顧一家人的點點滴滴。
獨處是精神的狂歡。
它不是沉悶的,而是讓你感覺最放松、最自在的時光。
畫家蔣勛,在世間沉浮了幾十年,晚年毅然離開繁華的都市,歸隱鄉村。
他獨自在田野里作畫,在大水池上作詩,在陋室里讀經。
與世隔絕的時光,讓他緊繃的神經得到解脫,整個人的狀態也煥然一新。
作家馬爾克斯,也非常喜歡通過獨處尋找靈感。
他可以好幾天伏案獨坐,在家中撰寫文章。
孤身一人的日夜,幫他理清了心中的雜念,不僅寫作時靈感頻發,整個人更是精力飽滿。
歸根究底,獨處是對生命的回歸,讓生命豁達、淡然,經久綿長。
在屬于自己的一方寧靜空間里,修身養性。
生活的簡單與生命的厚重和諧統一,才是真正的養生之道。▽
一滴清水,百年清秋。
縱觀楊絳的一生,歷經槍林彈雨,閱過萬般風景,也飽嘗人間滄桑。
百年歲月,在她身上,只留下一片片馥郁淡雅的書香。
生命的歷程就像花開花落,沒有人可以逃離。
我們不能阻止生老病死的到來,卻可以延緩它們來臨的腳步。
勤運動,常修心,多讀書,愛獨處。
用健康的身體,去面對現實的挑戰;
用松弛的靈魂,去承載世間的紛擾。
所以養生,本質上就是一種尊重生命的生活態度。
從今天起,修煉好養生之道,不斷豐盈生命的底色,余生收獲更加篤定的幸福。
聲音1評價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