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園 廢名

1682

廢名的禪學思想也體現在他的作品中,《桃園》也是他第一階段的代表作,這一時期,廢名的小說整體上遠離現實和社會問題,幾乎難以在其中找到作家對于現實人生的哀愁或抗議。到《桃園》的時候,廢名寫得很熟了,精心構建了一個“桃源世界”,但其實這個世界卻蘊含著生活的大悲苦,頗為晦澀,是一本表面充滿美與愛,實際上在講善與惡、理想與現實激烈對抗之后的悲劇性結局,是一本讓人能體會到痛苦的書,書中象征與隱喻隨處可見,在廢名的著作中很少見。


聲音10評價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