貝多芬 鋼琴奏鳴曲全集

269.8萬

有人把巴赫的平均律鍵盤曲集比作《舊約圣經》,而把貝多芬的32首鋼琴奏鳴曲比作《新約圣經》。這個比擬在鋼琴愛好者中無人不知。的確,自從發明了鋼琴這件“樂器之王”后,人類為這件樂器所寫下的最奇妙、凝聚著人類最深智慧的杰作,就要數巴赫的兩卷“平均律”和貝多芬的32首奏鳴曲了。盡管縱觀音樂史,我們不能說這兩部作品無與倫比,因為“平均律”后又有肖邦、肖斯塔科維奇等人追隨這一體裁所寫的杰作(肖邦和肖斯塔科維奇的前奏曲),而舒伯特的鋼琴奏鳴曲比起“樂圣”也毫不遜色。然而,作為偉大的先驅和他們那個時代最高藝術成就的象征,巴赫、貝多芬的這兩個大部頭鋼琴杰作猶如一對燦爛的雙子星,交相輝映,永垂青史。

貝多芬一共作有有編號的32首鋼琴奏鳴曲,另外還有兩首簡易奏鳴曲,3首早期的《選帝侯奏鳴曲》,這樣總共算起來有37首。37首中的精華自然是有編號的32首。這32首中第十二號以前的都是1800年以前的作品,應該屬早期作品。但實際上第八號《悲愴》雖作于1797—1798年,卻已很具中期特色:個性的張揚,充滿浪漫主義色彩。但第八號之后,第九、第十、第十一這3首似乎又連接上了第七號。自第十二號開始,真正進入貝多芬輝煌個性寫照的中期。一般把第二十八號以后的5首稱為后期作品,但第二十九號《槌子鍵》實際上是浪漫主義發展到極限的作品,無論曲式之宏大、情緒之強烈,都不應列入后期。貝多芬的后期是那種超脫的靈秀,嚴格意義說,在奏鳴曲中,真正屬后期的只有第三十、第三十一、第三十二號3首。

貝多芬這32首奏鳴曲中,真正顯示其浪漫主義特色的,自《悲愴》起,經由《送葬》(第十二號)、《月光》(第十四號〕、《田園》(第十五號)、《暴風雨》(第十七號)之發展,至《華德斯坦》(第二十一號)、《熱情》(第二十三號)、《告別》(第二十六號)、《槌子鍵》(第二十九號)發展到頂點。在沒有標題的作品中,早期作品值得注意的是第四號(降E大調)和第五號(C小調)。第四號結構宏大,其規??膳c第二十九號媲美(32首中此兩首篇幅最長),其早期的技巧高峰與第二十九號中期的技巧巔峰相比,極有意趣。第五號結構嚴謹,也有一種特殊的古典之美,32首奏鳴曲中,C小調僅3首(第五、第八《悲愴》和最后一首第三十二),3首都有味道,可能與C小調的調性分不開(貝多芬善于在C小調上發揮)。中期中,第十二號的變奏曲、第十三號(降E大調)第一樂章那種幻想感,非常迷人。而第二十七號(E小調),有真正的“告別”之稱。

當然,貝多芬的后期風格的3首,味道應該說一首比一首“曲徑通幽”,技巧上的爐火純青與感情上的處于寧靜,那種超脫的靈秀之氣,給這3首一種極難悟通的深邃。3首中,最最出色者自然是32首的終點—第三十二號(C小調)。這一套鋼琴奏鳴曲其實比交響曲甚至也比早、中、晚分期明顯的16首弦樂四重奏更清晰地記錄了貝多芬的藝術創作歷程;這32首奏鳴曲實際比弦樂四重奏還要單純地記錄了貝多芬創造的藝術境界。

---摘自網絡

聲音111評價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