芥子園畫傳之青山綠水教學

4548

芥子園是清初名士李漁的居宅別墅。李漁移家金陵,先居住于金陵閘附近,后來于康熙七年戊申七夕之前建筑芥子園。芥子園雖不及三畝,但經李漁苦心經營,達到"壺中天地"的意境。

其婿沈心友家中,藏有李流芳的課徒稿,遂請嘉興籍畫家王概整理增編,并附臨摹古人各式山水畫,得李漁的資助,于康熙十八年(1680年)套版精刻成書,即以"芥子園"名義出版畫譜。

在中國的畫壇上,流傳廣泛,影響深遠,孕育名家,施惠無涯者,《芥于園畫譜》當之無愧也,(亦稱《芥子園畫傳》)它是一部中國傳統繪畫的經典課本。近代現代的一些畫壇名家如黃賓虹、齊白石、潘天壽、傅抱石等,都把《芥子園畫譜》作為進修的范本。所以"芥子園"這部書的名氣很大?!督孀訄@畫譜》自300多年前出版以來,不斷拓展出新,康熙年間的"王概本"、光緒年間的"巢勛本"為世人學畫必修之書。

"芥子園"是清初名士李漁的居宅別墅之名。其婿沈心友家中,藏有明代山水畫家李流芳的課徒稿43幅,遂請嘉興籍畫家王概整理增編90幅,增至133幅,并附臨摹古人各式山水畫40幅,為初學者作楷范。篇首并編"青在堂畫學淺說",因得李漁的資助,于康熙十八年(1680年)套版精刻成書,即以"芥子園"名義出版。這是《芥子園畫譜》第一集。接著王概又受沈心友之托,與他的胞兄王蓍胞弟王臬,共同編繪了"蘭竹梅菊"與"花卉翎毛"譜,就有了第二、三集。那是康熙四十年(1701年),用開化紙木刻五色套版印成,世稱"王概本"。在當時觀之較為精致,但印數很少,只能印幾百部。

《芥子園畫譜》此后一再翻版,逐漸漫漶。到光緒年間(1875-1909年),需要這部畫譜的人很多,而原書因多年翻版,已磨損得不能再印。那時,有一個叫巢勛的畫家,也是嘉興人,他臨摹了前三集,并增編一批上海名家的畫作,同時又編繪了一集人物(即《芥子園畫譜》第四集),于光緒二十三年在上海有正書局以石印法影印出版,世稱"巢勛臨本"。這套《芥子園畫譜》雖是黑白版本,但比"康熙版"豐富得多了,從此《芥子園畫譜》得到更廣泛的流傳。

芥子園畫譜的風采
芥子園畫譜的風采
《畫傳》出世,備受時人贊賞。光緒十三年,何鏞在所作后序中寫道:"一病經年,面對此譜,頗得臥游之樂。"并題聯云:"盡收城郭歸檐下,全貯湖山在目中。"

畫譜系統地介紹了中國畫的基本技法,淺顯明了,宜于初學者習用,故問世300余年來,風行于畫壇,至今不哀。許多成名的藝術家,當初入門,皆得惠于此。稱其為啟蒙之良師,是一點不過分的。

畫壇巨匠齊白石,幼年家貧好學,初以雕花匠為生。30歲時,隨師外出做活,見到一主顧家有部乾隆年間翻刻的《芥子園畫譜》五彩精致版 ,仔細翻閱之后,發現自己能畫,多不合章法,故如獲至寶,遂借來用勾影雷公像的方法,畫了半年之久,勾影了16本之多。從此,他以所畫為據來做雕花木活,既能花樣出新,畫法又合規則,為其后來繪畫打下良好基礎。據說真到晚年,白石老人還念念不忘此事。他因而40歲后畫畫出名,跨越了1個世紀,終年95周歲。

著名國畫家潘天壽,14歲到縣城讀書時,從文具店買到一部《芥子園畫譜》,成了他學畫的第一位老師。在無人指導下,他照譜學畫,如醉如癡,終成一代大師。

韻味十足的芥子園畫譜韻味十足的芥子園畫譜山水畫名家陸儼少,從小喜畫,苦于無師。12歲到南翔公學讀書時,得到一本石印的《芥子園畫譜》,像得到心愛的寶物一樣,如饑似渴地臨摹,從此邁出了畫家生涯的第一步。

郭沫若先生是眾所周知的文學家、歷史學家和詩人,然其能畫,則鮮為人知。他尤喜畫蘭花,曾畫蘭贈友人范令棣先生。他之所以能畫,是因在家塾"綏山館"里,常描摹《芥子園畫譜》。郭沫若先生曾為其弟郭開運畫的《葵菊圖》題詩道:"不因能傲霜,秋葵亦可仰。我非陶淵明,安能作欣賞。幼時亦能畫,至今手猶庠。愿得芥子園,恢復吾伎倆。"郭老如能學畫不輟,早當成名畫壇了。

《芥子園畫譜》施惠畫壇300余年,育出代代名家,可謂功德無限。何鏞所言,此書"足以名世,足以壽世",然也。




聲音5評價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