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學而篇第一

1.1萬

《學而》是《論語》第一篇的篇名?!?a rel="nofollow" target="_blank" style="text-decoration: none;color:#4990E2">論語》中各篇一般都是以第一章的前二三個字作為該篇的篇名?!秾W而》一篇包括16章,內容涉及諸多方面。其中重點是“吾日三省吾身”;“節用而愛人,使民以時”;“禮之用,和為貴”以及仁、孝、信等道德范疇。



1·1小節

原文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注釋


⑴子:中國古代對于有地位、有學問的男子的尊稱,有時也泛稱男子?!?a rel="nofollow" target="_blank" style="text-decoration: none;color:#4990E2">論語》書中“子曰”的子,都是指孔子而言。


⑵學:孔子在這里所講的“學”,主要是指學習西周的禮、樂、詩、書等傳統文化典籍。


⑶時習:在周秦時代,“時”字用作副詞,意為“在一定的時候”或者“在適當的時候”。但朱熹在《論語集注》一書中把“時”解釋為“時?!??!傲暋?,指演習禮、樂;復習詩、書。也含有溫習、實習、練習的意思。


⑷說:音yuè,同悅,愉快、高興的意思。


⑸有朋:一本作“友朋”。舊注說,“同門曰朋”,即同在一位老師門下學習的叫朋,也就是志同道合的人。


⑹樂:與說有所區別。舊注說,悅在內心,樂則見于外。


⑺人不知:此句不完整,沒有說出人不知道什么。缺少賓語。一般而言,知,是了解的意思。人不知,是說別人不了解自己。


⑻慍:音yùn,惱怒,怨恨。


⑼君子:《論語》書中的君子,有時指有德者,有時指有位者。此處指在道德上有修養的人。

譯文

孔子說:"學習后經常實踐所學的知識,不也很令人愉悅嗎?有志同道合的人從遠方來,不也很高興嗎?別人不了解我但我不生氣,不也是道德上有修養的人嗎?"


1·2小節


原文

有子曰:“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

注釋

(1)有子:孔子的學生,姓有,名若,比孔子小13歲,一說小33歲。后一說較為可信。在《論語》書中,記載的孔子學生,一般都稱字,只有曾參和有若稱“子”。因此,許多人認為《論語》即由曾參和有若所著述。

(2)孝弟:孝,奴隸社會時期所認為的子女對待父母的正確態度;弟,讀音和意義與“悌”(音tì)相同,即弟弟對待兄長的正確態度。孝、弟是孔子和儒家特別提倡的兩個基本道德規范。舊注說:善事父母曰孝,善事兄長曰弟。

(3)犯上:犯,冒犯、干犯。上,指在上位的人。

(4)鮮:音xiǎn,少的意思?!墩撜Z》書中的“鮮”字,都是如此用法。

(5)未之有也:此為“未有之也”的倒裝句型。古代漢語的句法有一條規律,否定句的賓語若為代詞,一般置于動詞之前。

(6)務本:務,專心、致力于。本,根本。

(7)道:在中國古代思想里,道有多種含義。此處的道,指孔子提倡的仁道,即以仁為核心的整個道德思想體系及其在實際生活的體現。簡單講,就是治國做人的基本原則。

(8)為仁之本:仁是孔子哲學思想的最高范疇,又是倫理道德準則。為仁之本,即以孝悌作為仁的根本。還有一種解釋,認為古代的“仁”就是“人”字,為仁之本即做人的根本。

譯文

有若說:“孝順父母,順從兄長,而喜好觸犯上層統治者,這樣的人是很少見的。不喜好觸犯上層統治者,而喜好造反的人是沒有的。君子專心致力于根本的事務,根本建立了,治國做人的原則也就有了。孝順父母、順從兄長,這就是仁的根本??!”


1·3小節

編輯


原文

子曰:“巧言令色(1),鮮(2)矣仁?!?/p>

注釋

(1)巧言令色:朱熹注曰:“好其言,善其色,致飾于外,務以說人?!鼻珊土疃际敲篮玫囊馑?。但此處應釋為裝出和顏悅色的樣子。

(2)鮮:少的意思。

譯文

孔子說:“花言巧語,裝出和顏悅色的樣子,這種人很少有仁德的?!?/p>

1·4小節


原文

曾子(1)曰:“吾日三省(2)吾身。為人謀而不忠(3)乎?與朋友交而不信(4)乎?傳不習乎?”

注釋

(1)曾子:曾子姓曾名參(音shēn)字子輿,生于公元前505年,魯國人,是被魯國滅亡了的鄫國貴族的后代。曾參是孔子的得意門生,以孝子出名。據說《孝經》就是他撰寫的。

(2)三?。菏。ㄒ魓ǐng),檢查、察看。三省有幾種解釋:一是三次檢查;二是從三個方面檢查;三是多次檢查。其實,古代在有動作性的動詞前加上數字,表示動作頻率多,不必認定為三次。

(3)忠:舊注曰:盡己之謂忠。此處指對人應當盡心竭力。

(4)信:舊注曰:信者,誠也。以誠實之謂信。要求人們按照禮的規定相互守信,以調整人們之間的關系。

(5)傳不習:傳,舊注曰:“受之于師謂之傳。老師傳授給自己的。習,與“學而時習之”的“習”字一樣,指溫習、實習、演習等。

譯文

曾子說:“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為別人辦事是不是盡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誠實可信了呢?老師傳授給我的學業是否溫習了呢?”


1·5小節


原文

子曰:“道(1)千乘之國(2),敬事(3)而信,節用而愛人(4),使民以時(5)?!?/p>

注釋

(1)道:一本作“導”,作動詞用。這里是治理的意思。

(2)千乘之國:乘,音shèng,意為輛。這里指古代軍隊的基層單位。每乘擁有四匹馬拉的兵車一輛,車上甲士3人,車下步卒72人,后勤人員25人,共計100人。千乘之國,指擁有1000輛戰車的國家,即諸侯國。春秋時代,戰爭頻仍,所以國家的強弱都用車輛的數目來計算。在孔子時代,千乘之國已經不是大國。

(3)敬事:敬字一般用于表示個人的態度,尤其是對待所從事的事務要謹慎專一、兢兢業業。

(4)愛人:古代“人”的含義有廣義與狹義的區別。廣義的“人”,指一切人群;狹義的“人”,僅指士大夫以上各個階層的人。此處的“人”與“民”相對而言,可見其用法為狹義。

(5)使民以時:時指農時。古代百姓以農業為主,這是說要役使百姓按照農時耕作與收獲。

譯文

孔子說:“治理一個擁有一千輛兵車的國家,就要嚴謹認真地辦理國家大事而又恪守信用,誠實無欺,節約財政開支而又愛護官吏臣僚,役使百姓要不誤農時”。

......


聲音10評價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