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北說書

33.6萬

? ? ? ? 陜北說書是陜北地區十分重要的傳統曲藝說書形式,流行于陜西省北部延安、榆林等地。最初是由窮苦盲人運用陜北的民歌小調演唱一些傳說、故事。后來吸收眉戶、秦腔以及道情、信天游的曲調,逐步形成陜北說書。陜北說書的演唱形式是由藝人手持三弦或琵琶自彈自唱,說唱相間,分為“三弦書”與“琵琶書”兩種。后經民間藝人韓起祥等人改革,一人可同時操5種樂器伴奏:大三弦或琵琶、梆子、耍板、名叫“麻喳喳”的擊節木片、小鑼或鈸。陜北說書唱詞通俗流暢,有濃郁的地方特色,一般采用五字句或七字句,但又不受字數的局限。曲調激揚粗獷,富于變化,素有“九腔十八調”之稱。常用的有“單音調”、“雙音調”、“西涼調”、“山東腔”、“平調”、“哭調”、“對對調”、“武調”等。說書藝人善于運用各種不同的曲調來描摹人物形象,表現人物的情緒。陜北說書的傳統書目很多,長篇書目有《花柳記》、《搖錢記》、《觀燈記》、《雕翎扇》等;短段有《張七姐下凡》等。韓起祥從40年代初便開始配合革命斗爭編演新書,幾十年來創作了《王丕勤走南路》、《劉巧團圓》、《翻身記》、《宜川大勝利》、《我給毛主席說書》等幾十種作品。改編的現代書目有《王貴與李香香》、《雷鋒參軍》等。陜北說書在發展中形成了許多不同的流派和演唱風格,有影響的說書藝人還有劉緒旺、黨福祥、王進考等。














聲音207評價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