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劇 潮調 潮音戲

95.1萬

潮劇,因形成于廣東潮汕地區而得名,俗稱“潮調”、“潮音戲”、“白字仔戲”,末已在閩南的詔安、云霄、平和、東山、漳浦、南靖等地廣為流傳,與梨園戲關系密切。明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由建陽麻沙出版的《荔鏡記》劇目,用“泉、潮二腔”演唱,同時,吸收南音的音樂曲調。據清順治潮州府志》載:明末清初,潮劇是“雜以絲竹管弦之和南音土風聲調”。乾隆版《潮州府志》載:“所演傳奇,皆習南音而操土風”,“聲歌輕婉,閩、廣參半?!毖莩鰟∧康某滓?/span>閩南方言潮語,故清李調元認為“潮音似閩”。?[1]?

聲音124評價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