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聲大師 | 經典相聲大全

1933.9萬

相聲,一種民間說唱曲藝。相聲一詞,古作象生,原指模擬別人的言行,后發展為象聲。象聲又稱隔壁象聲。相聲起源于華北地區的民間說唱曲藝,在明朝即已盛行。經清朝時期的發展直至民國初年,相聲逐漸從一個人摹擬口技發展成為單口笑話,名稱也就隨之轉變為相聲。一種類型的單口相聲,后來逐步發展為多種類型:單口相聲、對口相聲、群口相聲,綜合為一體。相聲在兩岸三地有不同的發展模式。

中國相聲有三大發源地:北京天橋、天津勸業場、三不管兒和南京夫子廟。相聲藝術源于華北,流行于京津冀,普及于全國及海內外,始于明清,盛于當代。主要采用口頭方式表演。表演形式有單口相聲、對口相聲、群口相聲等,是扎根于民間、源于生活、又深受群眾歡迎的曲藝表演藝術形式。相聲鼻祖為張三祿,著名流派有"馬(三立)派"、"侯(寶林)派"、"常(寶堃)派"、"蘇(文茂)派"、"馬(季)派"等。著名相聲表演大師有馬三立、侯寶林、常寶堃、蘇文茂、劉寶瑞等多人。二十世紀晚期,以侯寶林、馬三立為首的一代相聲大師相繼隕落,相聲事業陷入低谷。

2005年起,憑借在網絡視頻網站等新興媒體的傳播,相聲演員郭德綱及其德云社異軍突起,使公眾重新關注相聲這一藝術門類,實現了相聲的二次復興。

2008年相聲被國務院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聲音217評價27